在現實中,“互聯網+”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皆大歡喜的,沒有什么既得利益可觸碰的,又能解決很多積弊。也就是說,在沒有使任何人境遇變差的情況下,至少讓一個人變得更好,屬于帕累托改進。當然,帕累托問題,是公平與效率的“理想王國”,現實并不總是如此理想。另一種情況更具普遍意義,也就是一部分人境遇的改進,相應的另一部分人的境遇變差,但社會總效率大于總成本,仍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
在今年6月2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對參會的各部委負責人說,“歷史是人民大眾創造的。大眾的想法豐富多彩,充滿奇思妙想。因此,‘互聯網+’的發展,應讓消費者和大眾選擇”。毫無疑問,消費者和大眾會選擇專車和快捷支付,但這種選擇要上升到法律意志,還存在著太多的變數。
對應后一種情況,哲學上的答案是邊沁的功利主義,經濟學上的解釋就是卡爾多-希克斯效率。因為帕累托改進式的改革,越到最后越無法進行,而卡爾多-希克斯效率則意味著,只要存在著必要的利益補償,那么就可以繼續推進改革,繼續更新經濟效率。
回歸到彼此利益錯綜復雜的現實,“互聯網+”雖然獲得了口號上的支持,但不同的人,包括政府部門、企業、市場相關利益者和消費者,對具體形式的“互聯網+”有著不同的看法和判斷。這里面,不僅有著“觸及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的破除壟斷問題,還有著利益補償問題。在專車與出租車之間的博弈中,這個問題就十分突出。雖然城市中產大多站在專車一邊,但出租車司機利益受損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他們賺的是辛苦錢,當專車起風,受制于合同和押金的不可更改,出租車司機只好獨自承受損失,雷打不動的份子錢,逐漸縮水的日收入。一些人采取罷運和釣魚的過激手法,卻得不到同情。因此出租車市場的改革,不僅僅是鼎新,同時也存在利益補償,后者是改革要啃的硬骨頭。
過去一個月,“互聯網+”兩大重要陣地,專車和互聯網金融都感受到了些許涼意。從監管的角度說,有一千個理由要這樣做。從創新的角度說,又有一千零一個理由反對這樣做。究竟是適度監管還是過度監管,人們莫衷一是。之于互聯網金融,法律邊界劃定,這是好事。但同時,這條邊界將很多既有的創新以及未來可能的創新逼進死胡同,引發了市場要求央行“刀下留人”的呼聲。之于專車,最大的問題就在于雖然監管動作不斷,但遲遲沒有明確的監管政策落地,這也就意味著專車未來上市始終面臨著不確定性的法律成本,這成為懸在專車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因此,目前“互聯網+”的發展,之所以遭遇到很多阻力,其實在于對于帕累托效率一廂情愿,而不愿意在卡爾多-希克斯效率上付出更大努力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