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記者日前從國網北京電力公司了解到,12月10日,該公司負責直接組織實施的58條道路的電力架空線入地改造,將全部完成送電投運,月底全部完成撤線拔桿。屆時,橫七豎八盤桓在頭頂的蛛網式電線電纜、路邊的電線桿都將消失不見,還市民一方清靜藍天。
據國網北京城區供電公司副總經理、首都核心區架空線入地工程建設現場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魏世嶺介紹,隨著氣溫不斷降低,冬季施工的困難不斷涌現:入地電纜在低溫下外殼硬化,不易彎曲,給施工增加了難度;路面因寒冷更加堅硬,影響了破路施工速度。“我們在高峰期各類人員4586名、機械車輛756臺參與架空入地大會戰。為了應對越來越低的氣溫,目前我們已經做好技術儲備,包括使用加溫措施讓電纜提前預熱,這樣就可以在不傷及電纜的情況下完成彎曲等。”截至目前,電力架空線入地工程累計竣工投產40項,投產率70%,拔除電桿298基。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為了確保施工現場安全可控,國網北京公司還對架空線入地工程現場進行了“飛行檢查”。“飛行檢查”是通過安全標準化APP隨機選擇施工點位,在不提前通知的情況下,直接到現場按照檢查流程依次對現場工作票、安全措施、人員行為、安全工器具、視頻監控設備及管理人員到崗到位情況進行檢查。截至目前,架空線入地工程已經接受“飛行檢查”6次。同時,所有作業線程都可以通過移動智慧工地系統視頻實傳,在每條施工的街道都設有管控終端,隨時監控現場的施工安全、環保措施以及施工進度等。還可以倒推倒看,操作不規范、違章鑒定都可以實現可追溯。
北京市架空線入地專項整治辦公室前期處處長、首都核心區架空線入地工作協調推進組組長王會平告訴記者,施工的很多胡同都在文保區內,為了讓改造后的電力設備與周圍的環境更加和諧,電力公司聯系東、西城兩區政府,積極進行設備入屋及景觀一體化改造,將設備放置在沿街的建筑物當中,并對房屋進行專業修復,實現設備“隱形化”。對于街邊露天安放的設備,結合當地街道文化特色進行外觀設計。“比如,在大柵欄商業區櫻桃斜街胡同,已經把兩臺箱式變壓器安裝入屋,保持了周邊環境的和諧美觀,也體現了胡同改造盡量選用景觀化、隱形化設備的思路。有的則做成傳統胡同的小門樓樣式,古色古香。”
文章來源: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