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電網公司負責同志介紹,國家電網公司已經全面建成國家級電力交易中心和27家省級電力交易中心,交易機構實現公司化相對獨立運作。目前各大交易平臺上已注冊各類市場主體近4.5萬家,其中注冊的完全市場化的售電公司就超過1700家。在電力交易平臺上,發電廠和大用戶可以直接對接,商談電價,而不再像過去一樣,由電網企業一家說了算。據統計, 今年1—8月,交易平臺完成市場化交易電量703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1%。其中省內市場交易電量553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6%,省間市場交易電量150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超過37%,有效促進能源資源大范圍優化配置。
電力市場化改革釋放出的改革紅利相當可觀,據國家電網公司測算, 2017年全年預計可為電力用戶減少電費支出700億元左右。
電力體制改革最大的受益者無疑是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的用電大戶,而很大程度上電網企業是這一輪改革的讓利方。對此,國家電網公司的態度很明確:電力體制改革通過優化配置社會資源,提高的是全社會的效率。看起來電網的盈利被壓縮,但是通過這輪市場化改革,會倒逼電網企業的內部改革,從而激發公司的活力和競爭力,因此,從長遠看,電力體制改革恰恰是公司發展的難得機遇。
近年來,國家電網公司正是以電力體制改革為契機,努力推進公司內部治理結構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公司內部治理結構改革方面,國家電網公司堅持集約化、扁平化、專業化方向,深化內部重組整合,全力推進瘦身健體。截至今年8月,已經完成390家縣公司“子改分”,各級存量法人戶數共計減少437戶。電網業務基本實現兩級法人、三級管理,為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轉變公司發展方式奠定堅實基礎。經測算,這些改革措施為公司帶來的綜合收益約49億元。2016年,公司的負債率也降低到55.9%,在世界500強同業中處于最優水平。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國家電網公司大力發展新業務,為公司今后的發展壯大找到了更加光明的出路。瞄準未來電動汽車這一發展方向,提早布局,著力打造智慧車聯網平臺,目前已經建成“六縱六橫兩環”高速公路快速充電網絡,覆蓋高速公路1.6萬公里和16個省份的121個城市。在京滬高速上,平均每50公里就有一個充電站,密度和普通加油站完全一樣,可以很好保障電動汽車的長途出行。值得一提的是,國家電網公司在推進充電樁建設上也一改過去一家獨建的思路,推出了“互聯網+充電設施”的建設模式,吸引社會資本甚至個人資本共同投入建設。目前,國家電網這一平臺上累計建設的充電樁已經超過16.7萬個,占全國公共充電樁數量的80%,其中12萬多個是社會資本建設。
文章來源:國家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