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利用小時數800小時,累計發電近4000萬千瓦時,機組平均可利用率逾98%。”從去年12月并網至今,4個月的時間里,廣東南雄犁牛坪一期50兆瓦風電場在2017年的第一季度的監測中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若據此推算,這座崎嶇山地間的低風速風場年利用小時數預估將達2500小時,年發電量有望超過1.2億千瓦時。
根據行業普遍情況,風速在5米/秒左右的低風速風電場年利用小時數通常在2000小時以下。南雄犁牛坪一期50兆瓦風電并網僅4個月便展現出卓越效能。
其奧秘究竟在哪里?
按照我國風資源的具體劃分,南雄犁牛坪風電場所在的韶關市屬Ⅳ類資源區。“據設立在韶關70米和80米的兩座測風塔的數據顯示,1月-3月,該地區70米高程平均風速為4.43米/秒,80米高程平均風速為4.93米/秒,在這樣的風資源條件下,項目的開發面臨較大難度,選址方案、機型選擇都必須要經過多方面的綜合測算。”南雄犁牛坪50兆瓦風電場負責人說。
低于5米/秒的平均風速、復雜的地形條件、不斷下調的風電電價,面對低風速風電場投資收益風險上升,必須找到降低風險的正確方向。
在“尋找”的過程中,業主中能建投南雄新能源有限公司與海裝風電不期而遇。
當前,風電場開發項目的收益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特別是不同項目特點迥異,影響因素也大相徑庭。面對眾多變量,風電場現有開發建設模式一般都會設置諸如單機容量、風電場總容量甚至單一塔筒高度等一系列限定條件。
在管理上,風電場的開發過程也往往被程式化地分為項目開發、設備采購、工程建設、項目運維幾個大階段。在挑選合作方的一次次嘗試中,中能建投南雄新能源有限公司聽到了太多的“目標最優”,但一個個單一的“最優”是否代表著風電場收益的最大化呢?讓人心存疑慮。
誠然,這些約束條件和管理劃分可以為設計院出圖、施工以及運維管理帶來便利,但從本質上看,這些限定不僅禁錮了風電場設計的技術優化,割裂了風電場項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流。直到海裝風電整體解決方案的出現,讓人眼前一亮。
風電場開發收益主要由風資源、風機排布方式及組合、塔筒、基礎、集電線路、道路和風電場運行一些列因素組合而成。但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的,為此,海裝風電提出,可以將風電場視為一個以最優內部收益率為目標的綜合系統,通過整體解決方案尋求全生命周期最大收益。整體解決方案必須覆蓋從立項到最后電能輸出的全過程。雙方一拍即合。
從最初的風機設備定制開始,海裝風電就對項目信息進行深入分析,從發電量、道路、基礎投資、塔筒投資、征地費用、交付難度、后期相關服務等多個維度對項目做出全方位評估和優化。據海裝風電相關負責人表示,犁牛坪風電場所使用的HZ120-2.0MW機組是專門為低風速區域最新研制的。而該機型的首次使用也面臨許多全新的挑戰,“過三關”在所難免。
風場建設的第一道“關口”就是機組吊裝。海裝風電相關負責人介紹,由于HZ120-2.0MW采用的是長達58.6米的特殊葉片,加之山路崎嶇,海裝售后團隊制定了專門的運輸方案,采用山地運輸車輛進行葉片二次倒運,并派人全程跟車,通過控制車速,調整葉片方向,避開各種障礙物,最終使得設備完整無損運達吊裝現場。
成功吊裝后的第二關便是機組的調試。由于是首次應用HZ120-2.0MW機組,機型的更改要求調試方案也必須隨之發生變化。全盤評估,因地制宜地優化方案,最終,25臺機組的全部調試工作在6天內順利完成,為后續工作奠定了穩固基礎。
經歷了吊裝、調試,驗收環節作為風場建設的最后一關舉足輕重。同一故障復位不得超過3次、上塔處理直接叫停——在完成機組調試后的消缺工作后,海裝犁牛坪項目部面對的是極為嚴苛的240小時預驗收。“也正是有從始至終的‘整體化’考量,面對240小時預驗收才更加有底氣。”海裝風電相關工作人員說,1月30日,機組經過各項數據指標考核,圓滿通過預驗收,正式進入質保期。
“樹一臺風機,立一個標桿,建一座風場,成一個示范”。作為海裝風電H120-2.0MW機型風電場,犁牛坪50兆瓦風電場的順利吊裝調試和相關運維工作的完成,一方面驗證了新機型過硬的產品實力,另一方面,這也是海裝風電整體解決方案的又一次成功實踐。
文章來源:北極電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