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預計GDP增長6.7%,我國經濟平穩開局。前10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運行緩中趨穩、利潤同比增長8.6%,呈現良好發展的勢頭。
那么,以五大發電集團為代表的發電行業能否與全國工業企業“同頻共振”?2017年又是一個什么樣的走勢?
2016年發電行業業績“坐滑梯”
發電行業在“十二五”實現了逆勢上揚、“業績置頂”。2015年,無論是利潤總額、凈利潤、EVA值,還是凈資產收益率、銷售利潤率、保值增值率,創2002年電改以來的“13年之最”。
其中,五大發電集團實現利潤總額1020億元,成為央企板塊和工業經濟的一抹“亮色”,被國資委評為業績考核A級企業。
進入2016年,發電行業開始坐“坐滑梯”,出現了量價齊跌、效益逐季下滑、區域明顯分化的格局,與全國工業企業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引起業內外廣泛關注。
據中電聯資料,1-11月,五大發電集團共實現利潤542億元,比上年同期980億元下降45%。其中:煤電板塊利潤下降67.4%,1季度下降33.2%;2季度下降61.4%;7、8月份分別下降65.9%、74.4%,9、10、11月份出現虧損。
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
一是政府、市場雙管齊下,降電價成發電企業第一大減利因素。
全年降低燃煤發電上網電價每千瓦時3分,2015年下調2分還有3個月的翹尾影響。
同時,新電改加大了試點范圍,市場交易電量比重快速增加(25-30%),盡管“折價”交易幅度比上年有所縮小(5-8分),但與政府降價合在一起仍對發電業績形成了最大的沖擊。
二是用電量、發電量的增長好于預期,發電利用小時仍持續下降,成為全年第二大減收因素。
截止11月底,全社會用電量增長5%,發電量增長4.2%。五大發電集團基本上提前1個月完成了全年發電量計劃。但由于裝機容量達到15.7億千瓦,增長10.4%,發電利用小時“攤薄”效應明顯。
全國發電平均利用小時3434小時,同比下降195小時。分類看,除水電同比增加78小時外,火電、風電、核電分別下降204小時、39小時、385小時。
預計2016年全社會用電量約6萬億千瓦時,增長“略高于5%”,但火電利用小時約為4150小時,比2015年4329小時減少179小時,創1969年以來的最低值。
三是電煤價格大幅反彈,火電盈利“基石”松動,下半年加快獲利“回吐”。
2016年,煤炭市場出現驚人的“大反轉”:環渤海5500大卡市場動力煤價上半年每噸回升30元,7-11月回升200元,到11月初沖高607元,累計回升230多元,漲幅62%。11月中旬,煤企、電企以535元/噸開始簽訂中長期合約,進入12月,煤價開始高位回調。
據統計,6月以來,部分電廠實際到廠煤價累計漲幅超過300元/噸。2016年上半年火電板塊仍有豐厚的盈利。下半年,五大發電集團煤電板塊利潤大幅縮水,9月份由正轉負,虧損2.59億元;10、11月份虧損額擴大到7.91、12.86億元。
煤價的大幅反彈遠遠突破年初的燃料成本預算,規定的煤電聯動政策國家有關部門又沒有付之實施,預計全年火電板塊整體處于盈虧邊緣,西北、西南、華北、內蒙、山西等區域出現嚴重虧損。
因此,煤價反彈成為第三大減收因素,也成為火電業績加速下滑的一個主因。
當然,2016年增收因素也不少:
綜合融資成本4.5%,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有利于節約財務費用;
水情較好,水電增發增利,氣電氣價下降增利,風電、核電、光電等清潔能源發電量增幅較大;
自產煤產業減虧扭虧;“走出去”力度加大,境外產業收入、利潤增加;
各發電集團響應國資委號召,打好“提質增效”攻堅戰,降低煤耗,大力處置“僵尸企業”、治理特困企業、壓縮管理鏈條,繼續執行“八項規定”,嚴控成本費用。
但是,由于煤電板塊在發電行業舉足輕重,仍收不抵支,出現了整體業績的大幅下滑,預計五大發電集團2016年實現利潤600億元左右,幾乎“腰斬”。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也是發電行業積極響應供給側改革、減緩電源投資力度、承擔降低“用能成本”、積極為社會作貢獻的一年。
據統計,工商用戶累計降低用電成本超過1000億元,占供給側改革降成本近萬億元的10%。
另外,新電改盡管爭議不斷,但電力市場化交易仍在積極推進,跨區域、省級電力交易中心基本建立,發用電計劃、競爭性環節電價不斷放開,輸配電價改革全面推開、配售電側改革引爆社會,電力體制改革試點已覆蓋全國29個省(區、市),社會資本投資增量配電業務、開展售電業務熱情高漲,電力市場化架構初步搭建。
這對發電行業產生了深刻影響,既帶來嚴峻的挑戰,也催生了“新理念”、“新業態”、“新商業模式”。
2017年發電行業業績下滑能否“軟著陸”?
展望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中央明確經濟工作總基調是“穩中求進”,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推動煤炭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著力振興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在電力等領域實現混合所有制改革新突破。
由于發電行業面臨的宏觀環境、政策導向、市場形勢錯綜復雜,2017年既有機遇,更有挑戰,既有增收因素,更有減利因素。從發電企業初步上報的2017年預算看,業績很不樂觀。
1、煤價漲跌是影響發電行業2017年經營業績最主要、最基礎的因素。
2017年經濟基本面對煤炭需求拉動總體差不多,清潔替代、電能替代、氣候回歸正常將制約動力煤需求,減需約2%左右。煤炭有效供應量將受到退出煤礦、新增產能等因素影響,估計煤炭去產能、執行276個工作日制度還會堅持。
部分煤礦受投入減少、采掘失調、運力制約等個體因素制約,產能可能不能有效發揮。有關政府部門正在完善276個工作日產能儲備制度,減量置換和產能交易制度,煤炭最低和最高儲備制度、中長期合同制度和平抑煤炭價格異常波動機制等。
據煤炭專家預測,2017年煤炭需求將基本持平或略有減少,市場供求將逐步回歸總體平衡、略顯寬松的狀態。因此,煤價不太可能再現暴漲現象。
由于目前環渤海5500大卡市場動力煤價格(550-600元/噸)已超過火電企業盈虧平衡點的煤價(500元/噸),煤企、電企以535元/噸簽訂中長期合約,第四季度冬貯了大量高價煤,火電虧損面將進一步擴大,2017年一季度最為嚴重;或許進入二、三季隨著煤價的回落,整體業績會有所企穩。
全年預估,火電企業除了華南、華東仍有一定的贏利外,大部分區域的火電虧損加劇。
2、2017年用電量的增長將不如上年,發電利用小時仍將持續下降。
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單位能耗進一步下降。
特別是新一輪房地產調控政策,將抑制鋼鐵、建材及部分工業用電;汽車購置稅政策能否延續將影響汽車、交通等行業用電;外貿出口負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包括民間投資能否穩定增長,也都是影響電力需求因素。
剔除上年高溫天氣、閏月等因素影響,個人判斷2017年用電量增長3.5-4.5%。再加裝機容量較快增長(8%),發電利用小時仍將下降。因此,增產增收的難度很大。
3、電價下降整體幅度將小于上年,但仍是影響業績的重要因素。
由于上年煤價大幅反彈,煤電聯動政府又欠賬,火電整體虧損,2017年政府進一步降低火電電價的可能性不大,但要上調也困難重重。風光電標桿電價,隨著技術進步、造價下降,將繼續“下調”。
同時,新電改試點范圍將覆蓋全國,將進一步縮小發電量計劃,提高市場電量至30%~50%,“折價”交易繼續席卷全國,對發電行業業績的沖擊不容忽視。
4、其他增收、減收因素對整體業績會有影響,但構不成主要威脅。
2017年煤炭板塊可望扭虧增盈,成為業績提升的重要因素;國家能否繼續降息降準有待觀察,但融資成本、財務費用會穩中有降;繼續布局配售電業務,進入實質性運轉,以售促發,將會提升產業鏈的綜合效益;
充電樁、抽水蓄能、儲能技術、電能替代產業、分布式能源、微網、泛能網、智能電(熱)網、能源互聯網,綜合能源供應等電力新業態以及“走出去”將有所突破,有利于資源優化配置;處置“僵尸企業”、治理特困企業、壓縮管理鏈條,科技創新、精益管理,均將提質增效。
當然,火電環保升級改造、新能源補貼拖欠,以及金融、科技、工程等非電產業效益下降將繼續影響整體效益的提升。
總之,2017年發電行業第一季度業績將繼續下滑,第二、三季度能否止跌企穩、實現“軟著陸”,第四季度能否改觀,需要且行且觀察。
但全年經營業績將明顯差于上年,總體處于保本微利或盈虧邊界,其中:火電板塊將出現大面積虧損;清潔能源板塊業績將會小幅提升。
一些電力嚴重過剩且市場電量大幅增加的西北、西南、內蒙、山西、東北等省份的發電企業,將再次出現2008-2011年嚴重虧損現象——“生存難,發展難,不能實現良性循環”。
因此,當務之急:
全行業要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電力過剩產能,改善目前嚴峻的政策市場環境,減少系統性風險;
存量資產:要淘汰落后產能,處置低效資產、僵尸企業,兼并重組,并進行超低排放、超低能耗、熱電聯產等適應性改造,提質增效;
增量發展:要依托規劃、面向市場、嚴控規模、精準布局、清潔轉型,并聚焦電力主業、著力向“下”延伸、積極對“外”拓展,實現清潔轉型、國際化轉型、綜合能源供應商轉型。
文章來源:國際電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