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作為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骨干支柱作用的央企,近年來在諸多行業領域有著不菲的成績。然而,面對經濟新常態,央企的“十三五”規劃將面臨與過往極大不同的內外部環境。如何繼續發揮排頭兵作用,結合各自的特點以及所處行業的現狀,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如何在國家提出的“雙創”戰略中走出自己的新路子?如何緊抓“一帶一路”發展機遇探索轉型升級,應對國內外競爭壓力?等等這些疑問等待著央企一一面對。
“我國‘十三五’規劃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作為五大發展理念,通過踐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主線,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曾錚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了契合國家‘十三五’規劃的導向和精神,央企應優化投資結構、促進全面創新和提升開放水平,切實提高經營的質量與效益,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落實創新驅動
培育發展增量
國家“十三五”規劃將創新放在了突出地位,明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身為國家高科技領域骨干企業,大唐電信深知創新驅動對于其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大唐電信緊緊抓住“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及《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的戰略機遇和政策機遇,制定了公司“十三五”發展規劃。
大唐電信總裁王鵬飛曾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企業不僅在技術產品方面堅持自主創新,同時也積極開展體制機制創新。2015年,大唐電信實施國企改革,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工作,在市場中競爭得比較充分的且創新型的產業實施股權多元化,引入市場化和創新基因,推動相關產業的持續發展。
國務院部署“雙創”工作以來,中央企業高度重視,不斷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科技體制改革,從企業實際出發,采取創業孵化、創投基金、研發資源共享、技術服務支撐、職工創意活動等多種形式,積極推進“雙創”工作。
目前,中央企業牽頭國家及地方技術創新戰略聯盟141個;52家中央企業共發起和參與基金179只,募集資金總規模超過5000億元;構建面向社會的創業創新孵化平臺57個、創業創新技術平臺27個、創業創新活動平臺23個,有力地帶動了全社會創業創新。
央企引領創新
去產能補短板
著名國資專家李錦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之所以先從國企、央企入手操作,原因在于小微企業比較小,量不夠,撐不起來,“而央企規模較大,在整個經濟中起中心決定性作用。此外,從供給側改革的角度分析,央企如果能在創新發展中起到主導作用,便能在破產清算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去產能補短板。”
對此,曾錚認為,“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階段演化的趨勢更加明顯,央企應該通過創新適應經濟新趨勢和發展新常態。
在曾錚看來,一是要加快技術創新,利用自身優勢主動參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和國家級實驗室與研究中心建設,在落實國家創新發展的同時,為企業提升科技水平和尋求新發展領域提供重要平臺。二是要注重模式創新,推進“主輔分離”,積極利用社會組織和社會資源服務企業創新發展,構建社會化的創新平臺;同時,加強商業模式創新,積極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手段,推進決策科學化、研發社會化、生產響應化和市場一體化。三是強化制度創新,加快在落實企業董事會職權、市場化選聘經營者、職業經理人制度、混合所有制、員工持股、整體上市等領域開展試點,推進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企業運行與運營效率,為企業長期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央地合作再掀新高潮
開啟產能合作新模式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深入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協調、協同、共同發展,努力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為了深入貫徹這一戰略部署,2015年以來,由國務院國資委領導帶隊,數十家央企走進地方開展合作已經成為常態。“今年以來‘央地合作’再次掀起熱潮。”李錦認為,目前的央地合作不再強調規模的并購重組,更多的是強調對當地產業鏈條的帶動,“所以地方上有很強的積極性,央地合作也開始進入‘產能合作’的新階段了”。
眾所周知,資源對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沒有必要的資源保證,經濟難以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中國石化作為央企的超級巨無霸,在全國都布局了諸多央地合作項目。6月15日,重慶市與中國石化簽署了“十三五”時期戰略合作協議,研究打造以頁巖氣利用為核心的全產業鏈。
“這就說明,央地合作開始進入了‘產能合作’新模式。央企出資金、出技術,地方出資源,體現在資源的對接和合作上。中國石化圍繞重慶重點發展的領域布局項目,帶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快轉型發展,促進傳統支柱產業調優變強,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壯大,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和助推重慶轉方式調結構的‘雙豐收’。這就是從‘產能合作’上幫助了重慶。”李錦如是說。
布局“一帶一路”
提升國際競爭力
國家自“十二五”開始一直大力推動央企實施國際化經營,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集團。在國家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背景下,深化國際化經營更是成為央企“十三五”時期整體規劃的重要內容。
以新興際華為例。作為全球第一球墨鑄管制造商、全軍第一后勤裝備服務商,新興際華始終將“管通四海,裝點五洲”和打造“走出去”樣本企業作為重要使命。“十三五”時期,新興際華集團將加快“走出去”步伐,搶抓“一帶一路”“加強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機遇,進一步在沿線國家推進雙金屬管等新產品的布局,由鑄管向特管、特鋼領域擴展,從輸水管道向輸油、輸氣和核電領域擴展,為沿線國家能源安全做出貢獻。同時,按照“一帶一路”建設提出的“推進能源資源就地就近加工轉化合作”機制,加大投資并購力度,循序漸進地實現從產品“走出去”—產具(裝備)“走出去”—產能“走出去”—產業“走出去”—產權“走出去”,實現產品、服務和生產要素的全面國際化。
“央企‘走出去’首先要轉變對外貿易方式,利用互聯網等新型手段順暢貿易渠道,擴大貿易范圍。”曾錚分析稱,其次要優化對外投資,近期應針對周邊經濟走廊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加快在全球相關領域產業投資與布局,建立大宗商品境外生產基地及合作園區,同時,積極與民資或外資合作,利用雙方各自優勢開拓海外市場。此外,要提升技術引進,加快在海外投資研發中心和孵化器,通過積聚和利用海外研發資源,提高企業技術能力和技術水平,為保持企業競爭力夯實基礎。
文章來源:北極星電力網